
报道组 陈仁想
有来自湖南的,也有来自江苏的,有的甚至是世界500强企业……位于苍南的浙江世博新材料有限公司,日前迎来了好几拨远道而来的客户。
“不少客户是自动找上门来,还催着我们给他们发货。”提到这一点,世博公司总经理陈思汕有些得意。
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哪有这么牛?这只不过是偶然的市场现象吧?
但当采访结束后,记者信服了:这的确不是偶然的,而是世博公司独特的市场策略使然。
从一个例子可以看出世博产品受市场欢迎的程度:
一家乐清电气企业,以往都使用进口工程材料生产产品。去年,他们改用世博公司的材料,把所生产的产品拿到美国检测,发现质量跟以前用进口材料做的一样,而且生产成本大幅下降,一年节省约300万元。这家电气企业从此刮目相看世博。目前,世博生产的材料已在我市多家行业龙头电气企业使用,公司去年实现年产值4000余万元。
同等的优良品质,价格却低很多,这正吻合了客户所需。世博公司是怎么做到的?
陈思汕说,在同等价位上,同行利用旧料生产新材料再提供给市场,世博从国外进口原材料,然后进行改性,生产出适合下游客户的产品;在同等质量上,同行从经销商手里采购原材料,世博公司从供货源头直接采购原材料用于生产。
“你若是下游客户,会选择谁的产品?”陈思汕反问道。答案当然不言而喻。
然而,道理说起来简单,做起来可真不容易。何况温州有大大小小改性工程材料生产商几十家呢,凭什么就世博公司脱颖而出?
记者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细节:在世博公司,有两个部门被安排在距离公司董事长室最近的地方,分别是研发中心和实验中心——这就是奥秘所在!
再翻开公司的技术底牌一看:原来这是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。公司研发中心负责人秦学涛说,近五年来公司取得了3项发明专利,一项发明与抗菌材料有关,一项发明是纳米技术材料,一项是高温情况不产生色转的技术。公司今年还将申报五项使用新型专利,并且接下还将申报省级企业研发中心和实验室。
“核心技术就像中医药方一样,能让看似普通的中药材,发挥出治病救人的神奇功效。”陈思汕说,正是这些科研成果让不起眼的塑料获得了新生。
高科技让这家成立才8年左右、厂房面积仅6000平方米的小企业,告别了最初“追市场”的辛苦,显示出如今“被市场追”的气定神闲。
“很多客户看到同行用我们的材料生产,也主动找上门要求采购,我们每个月的生产任务排得很满,供不应求。”陈思汕说,新材料技术是国家倡导的产业之一,而且国内运用领域很广,市场空间巨大。近几年公司销售额每年翻一番。
企业家访谈>>>
把实业做深做透
就有“钱景”
记者:随着经营成本的不断上涨,有的人抱怨办实业赚不了钱,您怎么看待?
陈思汕:现在做实业想获得暴利确实不容易,不过也不至于悲观到赚不到钱。能不能赚钱、赚多少钱,关键看企业家有没有把手中的实业做深做透,有没有具备强大的市场竞争力,如果一家企业能在行业中找到新商机,或者在产品质量、销售渠道上保持强势地位,同样很有“钱景”。只要专心,就能看到明天一定比今天好。
记者:作为“入门级”企业如何把准市场脉搏?
陈思汕:我们公司在行业里确实属于“入门级”,只能算后备力量,不过我们不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走,不搞恶性竞争,而是要与高端客户为伍,坚持做好自主研发,保持优势。其实做实业并不意味着盲目地、随意地投资。首先我觉得要汇总市场信息,了解国家产业发展政策,选择国家倡导的产业至少政策上有保障。其次要判断市场空间,看到什么时机可以做什么产品,既要看到眼前利益,也要放眼长远发展。另外,要加强创新,以核心实力说话,在行业中保持自己的独特性,以免被淘汰。
采访后记>>>
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
世博公司的成功,并非一蹴而就。陈思汕介绍,办厂当初的想法很简单,认为市场这么大,只要把产品生产出来,总会有买家。可是,头两年因产品比较粗放,在开拓市场的时候没少碰壁——产品不被认可。后来才痛定思痛,加大科研力量,开发优势产品。
从“追市场”到“被市场追”,它的经历表明一个道理:市场只相信实力。没有实力,只能跟在市场屁股后面跑,有实力就能让市场围着企业转。
如何才能变得有实力?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。企业规模不一定要有多大,资金不一定要有多雄厚,关键是要有核心技术,并让核心技术转化为市场需求的产品,让市场看到你的光芒,并需要你的光芒。如此一来,小企业也能做到一步领先步步领先,在竞争中赢得大市场。